新闻中心

主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

债市“科技板”持续活跃,年内累计发行量近1

2025-11-20 09:56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启动半年多来,科技创新债券(简称“科技创新”,包括银行间、交易所科技创新债券)融资规模持续扩大,呈现强劲增长态势,资金正在加速流向科技创新实体领域。 Wind统计显示,5月7日至发稿,全市场共发行科技债约1322只,发行规模超过1.47万亿元,占年内总发行规模近80%。业内人士表示,科技创新债未来或将获得更多政策倾斜和创新发展,“科创债”债券市场生态有望持续改善,一级发行市场火爆,期限匹配有所改善。根据披露的安排,本周发行科技债约34只,其中银行间市场17只、上交所10只、深交所7只。其中,贵阳银行将于18日至20日发行规模10亿元的5年期固定利率科技创新债。 20日公告称,本次债券发行募集资金将专项用于支持现代科技领域业务发展。此外,本周红狮控股、通威股份、立讯精密等3家民营企业2025年债券发行也取得稳步进展,从目前科技新增债务情况来看,中诚信国际研究院统计。结果表明匹配成熟度有所提高。目前,科技创新债券平均发行期限为3.5年,发行期限集中在2至5年。其中,3至5年期的科技创新债券发行规模占比最大,达到69%,10年及以上期限的产品规模占比超过6%,有利于长期技术变革资金需求的MGA特征匹配。从发行成本来看,目前90%以上的新型科技债票面利率不超过3%。参与主体多元,非银行机构加速进入。总体来看,年内科技债发行主体范围持续扩大,市场结构由传统国有企业向多元化、市场化方向演变nted结构。中诚信国际研究院数据显示,年内私募及其他类型企业发行人数量由去年同期的29家增至162家,发行规模同比增长74%。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引起了广泛关注。记者获悉,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盛景嘉诚拟于近期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今年第一期高科技债券。过去,君联资本、东方富海等多家股权投资机构也推出了科技债项目。中诚信国际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卢凌阁分析,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创投机构等“资本资本”的优势在于早期企业投资经验和长期价值投资。陈述概念。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筹集的资金可用于相关科技企业的股权投资,有效加大对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助力科技企业培育壮大,推动产业链整体升级。此外,年内券商发行科技债规模超过600亿元。不久前,广发证券、国投证券、首控证券等多家券商相继将核准或发行的公司债更名为科技债。 “众多金融机构参与科创债市场符合‘产业+金融’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发行仍有提升空间陆凌阁指出,为了提高金融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的意愿,一方面,通过完善降风险基金机制设计,为债券发行提供“组合拳”式增信,降低单一风险暴露。创新激活资本效率,“硬科技”提供有力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首单科技债的获批,使得科创债在产品创新方面实现了重要突破,科技能力进一步提升。创新债券服务实体经济。 11月初,西安钢研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首期技术先进型非公开公司债券正式获批,发行规模3亿元。募集资金将用于精密合金箔项目。业内人士表示,此举是落实今年5月鼓励在科创债设立股权转换条款的监管政策的具体实践。科技转债的推出,将引导更多“资本”投向硬领域。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楼飞鹏认为,随着科创债市场在规则驱动下进入股债联动新阶段,未来市场或将催生更多含条款设计。后续要引导和支持企业积极参与民营企业等机构推动股债联动模式发展,规范科技债券资金使用,确保专项资金用于增加科技创新领域的资金来源。 “科技变革债券未来或将获得额外的政策优惠和创新发展,‘板科技’生态债券市场有望持续向好。”卢凌阁表示,就主要市场而言,未来发展可能会集中在扩大融资主体、改变发行条款、提高融资效率等方面。例如,与研发周期相匹配的长期债券、与创新业绩挂钩的浮动利率债券等创新产品,市场期待较高。如果推广,将有利于债券融资。更好地匹配科技企业的生命周期。此外,从二级市场来看,优化的方向可重点关注提高流动性、定价效率和改善投资生态。 (编辑:蔡青) 中国经济网公布:股市信息来自合作媒体和机构?这是作者的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需自行承担风险。

相关推荐

  • 新闻中心

  • 联系我们

    +86-765-4321
    [email protected]
    +86-123-4567
    天朝天堂路99号
  • beat365亚洲体育在线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