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资源流向科技创新主战场
2025-11-17 09:50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披露的2025年三季度末金融数据,勾勒出科技金融的强劲脉搏:中小企业贷款准入率超过50%,贷款余额同比大幅增长至22.3%;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18万亿元,同类型企业贷款准入率同比提高。在政策引导和市场力量双重推动下,信贷资金加速创新科技领域,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扩大科技债务规模、优化科技债务结构,体现了支持科技创新的承诺和财务有效性。取得这样的成就离不开持续不断的努力政策层面政策力度加大——央行将科技创新再发行规模增至8000亿元并下调利率,7部门联合出台15条政策措施构建科技金融体系,为信贷扩张奠定坚实基础。银行机构还着力发展专业服务体系、创新信用评价体系,让缺乏抵押品的科技企业凭借研发能力获得融资,打破了“重占有、轻变革”的传统信贷困境。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科技金融服务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还面临风险匹配、资金承受能力、机制适应等诸多挑战。精准解决痛点,金融才能持续为科技创新提供沃土化。从风险角度看,科技企业的高风险、长期性与银行稳健经营的诉求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冲突。早期科创企业往往面临资金困难,风险与回报倒置。尽管我国科技分支机构数量超过2000家,但银行中的卡拉米罕倾向于向成熟的高科技企业提供集中信贷。有些公司可能有多次信用延期。然而,真正需要资金支持的早期科技项目却因认定困难、风险高而无法获得融资。从资金供给来看,缺乏耐心的资金培育是一个显着的短板。科技研发的长期性与民间资本的短期逐利性是不一致的。此外,退出机制尚不完善t,导致“投早、投小、投难技”的资金供给严重不足。此外,知识产权评价标准不平等、领域评价人才缺乏、政策激励和风险免除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进一步制约科技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升。继续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科技创新主战场,必须不断深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银行机构需要进一步弱化对抵押品的依赖,推广创新积分、专利承诺等信用模式,开发覆盖科技创新企业种子期、成长期、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产品。同时,将采用股权投资试点业务政策银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平衡风险和回报,让金融机构敢于投资早期项目。 11月7日,兴业投资正式获得监管部门批准开业,成为首家获批开业的股份制银行AIC。科技金融是科技创新的催化剂。 2025年三季度科技贷款数据显示,只要政策引导到位,通过强有力的变革机制,金融资源就能有效流向科技创新主战场。当前,我国正处于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的关键阶段。面对现有的融资痛点,凯威需要用更多的改革创新来打破制度障碍。这样才能变科技贷款的规模优势为创新发展的质量优势,促进科技贷款的发展。金融与科技融合,为中国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编辑:管静)
中国经济网公告:股市信息来自合作媒体和机构。这是作者的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需自行承担风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