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新电力系统:负荷“大考验”锤炼韧性

2025-10-25 09:48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10月23日,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社会用电量7767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6%。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全社会用电量101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0%。这是继7月首次突破万亿千瓦时之后,中国取得的第二个成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前8个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达808.8万辆,同比增长30.1%。这也意味着电力负荷需求相应地为tataas。高温持续,用电量增加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在这场负荷“大考”中,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如何在有效保障夏季用电高峰期间居民用电需求的同时,为工业生产提供稳定可靠的能源支撑? 《证券日报》记者深入实地调研后注意到,目前我国新型电力体系呈现出多层次能源结构保障稳定供应、源网充储灵活配合、整体清洁化、智能化趋势的特点。高效、安全、智能、可控的弹性系统更加凸显。多层次能源结构保障2022年夏季供应,在恶劣天气和经济快速增长的共同影响下,我国用电负荷与供应矛盾逐渐拉大,多省份相继发布关于合理利用电力的通知丰富。今年7月份,我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0226亿千瓦时,首次单月用电量突破万亿千瓦时。耗电量再创新高,但“无感”耗电已成常态。短短几年时间,从用电顺畅到供应稳定,我国电力系统经历了哪些变化?在云南祥云经济开发区宏鑫新能源工厂,记者看到,工厂屋顶上铺满了光伏板,不远处的山脊上,秋风随着风力发电机的叶片翩翩起舞。风能和太阳能的结合似乎为整个公园奏出了自然的节奏。湖南华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周丹告诉《证券日报》记者:“这是一个集风光储一体化的智慧能源示范项目——持续提供清洁能源通过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储能系统可以实现错峰用电、降低需求,优化能耗曲线,提高可再生能源在站点用电中的比重。火电作为电力系统的“压舱石”,在支撑新能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走进迪南湘潭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湘潭发电公司”),监控着各电厂负荷数据的中控屏 全厂单位的实时情况引起了记者的关注。湘潭发电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项永林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公司超临界机组的投产,对于新能源来说意味着。可以一睹我国能源结构改变的成果。 2023年6月,国家能源局发布《新能源发展蓝皮书》《电力新体系》(以下简称《蓝皮书》)发布,勾勒出新电力体系“三步走”发展路径,特别是加速转型期(2023年至2030年)、总体发展期(2030年至2045年)、整合提升期(2045年至2060年)。新电力体系建设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到2030年,推动新能源成为增加发电量的主要来源。 《蓝皮书》发布两年后,我国新电力体系锚定这一目标,持续推进。到2025年3月,全国电力装机容量将达到34.3亿千瓦,清洁能源占比超过59%。风能、太阳能新能源装机容量首次超过火电。占比快速增加 清洁能源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抗逆力系统能源结构的改善,也显着降低了碳排放强度。资源、电网、负荷、存储的智能灵活配合虽然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快速增长,但新能源消纳能力不足、储能技术瓶颈等问题一度阻碍了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风电、光伏发电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如何在电力负荷地区优先消纳、高效传输、灵活、及时存储这种清洁电力,对资源、电网、负荷存储各方面的高效协调提出了新的挑战。源-网-荷-储是以“电源、电网、负荷、储能”为主要要素的巴加电力系统运行模式。通过四者的优化配合,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稳定运行n 的电力系统得以实现。在电源方面,火电基于超临界技术的特点,为新能源消纳创造了空间。 “超临界机组采用无鼓直流设计,可快速启停,更好地匹配风电、光伏发电比例增加带来的电网调峰。”项永林介绍,湘潭发电公司2025年迎峰度夏(6-9月)机组平均负荷率为41.75%,同比下降9.31%。电网方面,国家统一电网建设和特高压输电技术的突破,为风电、太阳能输电架起了一座桥梁。 “特高压直流线路可以解决能源中心与负荷中心距离的问题。例如酒泉至湖南的两条±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湖南宁夏有效缓解了湖南电力缺口。”湖南长高高压开关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邓文华对安全日报记者表示,截至5月底,我国累计完成超过“22交流21直流”的特高压工程43个,“西电东送”突破3亿千瓦,支撑 东部地区1/5的电子需求。我公司开发的各种特高压分离式开关/接地开关系列产品应用于许多重大输变电工程。在长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联科技”)展厅内,宝塔状的金属部件由低到高巍然矗立。 》这是我公司开发的110kV至550kV系列电缆附件 由我们公司。它们就像电网的神经末梢。它们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对于电力传输的效率至关重要。”长电缆科技技术部负责人唐文波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公司深耕高压、超高压输电领域。电力、新能源并网等重点领域建设。公司自主研发的高压直流电缆附件已成功应用于江苏如东±400kV、厦门柔性直连±320kV等重大海上风电柔性直连并网项目。公司电缆附件产品还活跃在西北戈壁沙漠大型风电基地以及江苏、福建、广西等地区海上风电项目。在负荷侧,威胜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胜信息”)利用新能源接入解决方案,实现光伏并网过程的严格控制和灵活调整。依靠智能传输和精准速率实时数据监控、分布式光伏并网效率和并网稳定性显着提升。储能方面,今年夏季浙江储能最大充放电功率超过220万千瓦,抽水蓄能最大充放电功率超过900万千瓦,均创历史新高,有效增强了系统“填峰填谷”能力。资源、电网、负荷、存储的灵活配合,不仅显着提高了新型电力系统的调节能力,而且实现了稳定供电,显着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和系统运行的弹性。进入发展和加速的总体阶段。目前,我国新电力体系已提前完成加速转型期,正逐步过渡到发展加速阶段。离子。相比一般发电期的《蓝皮书》要求,供电侧更加清洁低碳,电网和负荷侧正在经历柔性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这些品质显示出新兴趋势的迹象。例如,华银电力应用超临界技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通过煤盘无人机和智能分析技术,每年减少煤损5000吨;湖南畅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推广管道visline机器人对地下电缆通道进行智能巡检,显着提高故障识别效率和运维准确性;威胜信息利用智慧园区解决方案,实现照明、储能、充电等一体化综合控制。”方正证券电力装备与新能源行业首席分析师郭彦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证券日报记者认为,当前全球正在抢占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制高点,稳定可靠的电力保障将直接影响新兴产业发展的速度和高度。突破瓶颈将是新电力系统中期建设的重点。郭彦辰认为:“现阶段新体系建设,一些基础技术、装备和材料仍需要持续研究。例如,pDC输电及装备的柔性技术、长效电化学能源技术等亟待创新发展,特高压套管、分接开关等一些基础装备尚未研发出来。人工智能技术与电力发展的深度融合和相互赋能,如何建立和完善人工智能技术与电力发展的深度融合和相互赋能?” 电力交易市场仍面临诸多挑战。作为新电力系统进入发展集成提升总体阶段,安全高效、清洁低碳、灵活智能的韧性系统不仅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为全球电力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相关推荐

  • 新闻中心

  • 联系我们

    +86-765-4321
    [email protected]
    +86-123-4567
    天朝天堂路99号
  • beat365亚洲体育在线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