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消费与投资、供给与需求良性互动
2025-11-10 09:54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上海天文馆、浦东美术馆等延长开放时间,并将举办晚间活动;杭州西湖、贵州花江峡大桥等景区应用智能技术帮助游客预约、购票,为游客提供实时信息参考;江苏举办“苏超联赛”比赛,推动文化和旅游消费持续上涨……近期,多地优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消费活力不断释放。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战略部署,提出g认为“新需求催生新供给,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与投资、供给与需求良性互动”。 “十五五”期间,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变化,外部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对于增强国内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加快构建内需拉动的经济增长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新的需求引领体现在居民消费扩大和升级上,强调把游戏作为消费主线与经济增长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有机统一。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5%,充分发挥了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具体来说,居民消费已成为更加个性化、多元化、品质化。特别是服务消费快速增长。居民人均服务消费约占居民消费支出的46%。新供给的创造体现在创意方对需求变化的积极响应和引领,强调生产体系对需求体系的动态适应。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新兴领域投资建设广度拓展强劲。汽车制造、铁路、船舶、航空航天等交通运输制造业投资同比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城市更新、民生等领域的短板逐渐成为新的投资重点。推动新需求和新供给良性关系是推进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抓手推动高质量发展,为转变发展动力、升级经济结构、改善民生提供有力支撑。当前,我国消费结构正在加速向品质化、服务化、个性化转变,对现有供给体系提出新要求。我们要顺应新需求发展趋势,用新需求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实物消费品质量,推动生产方式变革,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品质追求和创新集中。同时,着力加快扩大服务消费,培育新的增长点。例如,文化旅游、体育、医疗保健、儿童保育等服务消费是对品质要求较高的重点领域,市场潜力巨大,发展潜力。在多方面需求带动下,服务业“百花齐放”,实现了产业增长和民生改善的双赢局面。此外,还要强化新业态新模式,开辟新赛道,挖掘更大需求市场。比如,年轻人的消费偏好正在从“性价比”转向“情感性价比”,更加注重情感体验和个人认同。在此鼓舞下,时代要求的“盲盒经济”、“小米经济”出现,成为消费市场新的热点和增长极。利用新技术为新供应提供动力并创造新需求。新供给能够洞察消费升级趋势,通过多种技术和模式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一方面,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供需精准匹配。要求;另一方面,重大技术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消费。重大技术突破可以定义新市场、创造新产业链和消费链。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新车产销量同比增长超过30%,市场渗透率达到46.1%。充电桩、智能汽车、车联网、电池回收等新需求不断涌现,催生不少新市场。此外,科技赋能品质和品牌建设,能有效激发潜在升级需求。比如,一些科技企业通过自主研发的技术,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多种高端产品和服务,成功从追随者转变为市场领导者,成为国内高端产品的典范。实现供需良性互动循环d 需求的实现离不开相关体制机制的有效保障。一是着力打造供需对接平台,用场景驱动创新。例如,四川成都市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发布科技成果和技术创新供需清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新供给引领新需求。二是优化政府投资方向,释放供需潜力。国家层面正在着力推进“双层”建设,直接扩大有效需求。 2024年,全国共新建和筹集保障性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172万套(套),相关工作今年将继续推进。 “十四五”期间“十一五”期间,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增至33个,突破了近700项基础共性技术,为新兴产业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还要着眼于逐步取消对消费的不合理限制,提高供需循环效率。比如在服务消费领域,逐步放宽高端医疗、文化旅游、养老等中间市场准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优化供给。一些城市陆续出台放宽市场准入的相关措施,推动医疗卫生、电信等领域一批重大外资项目落地,是一次有益的探索,以新需求为引领,以新供给为支撑,推动双方积极对接。新需求、新供给,谱写质量发展新篇章。 。
(编辑:邓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