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山寨”阻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2025-10-27 09:48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当故宫的红墙金瓦被置于精美的线条书签中,当敦煌的飞天壁画出现在咖啡杯身上时,博物馆里的千年文明通过文创产品开启了新的传承渠道。然而,文化创意产业中假冒侵权行为时有发生。近日,北京市依法查处北京中轴文化博物馆首例文化创意产品违法行政处罚案件。被指控并没收人民币243,000余元。这既是对违反涉案协议的精准处罚,也道出了“正品才刚刚开始,盗版却已愈演愈烈”的顽症。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生命线,知识产权是保护这条生命线的重要屏障。一件高品质的文化创作的诞生,需要设计师深挖文化内涵,反复打磨每一个细节。以著名的天宫藻井冰箱贴为例,其独特的设计不仅体现了对古建筑智慧的深刻理解,还涵盖了许多内容。 知识产权的维度,例如版权、设计专利和商标。但事实是,“沉箱”流行了,“山寨”也会随之而来。更有什者,市场上总有商家未经许可抄袭原创设计,不小心将一些受消费者喜爱的文化符号印在不同的产品上,以牟取暴利。这种乱象直接剥夺了原创者的市场份额和合理利润,损害了原创者的利益。产业创新动力。对于消费者来说,购买文创产品不仅是获得合格商品的过程,更是参与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一些盗版文创产品只需要简单的制作,就贴上“官方正品”的标签流入市场,让很多消费者难以辨认真伪。为了不走入陷阱,不少人在社交平台上寻找真假交友帖子,一遍遍比对细节,甚至在评论区直接喊出原作者来帮忙“鉴定宝藏”。本来只是想买一件自己喜欢的文创产品,最后却不得不成为“打假专家”。面对文创产品违规乱象,仅靠后续问责、清理市场,难以消除顽症。为真要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发展,必须坚持缓解与阻挠相结合,在构筑知识产权保护的坚强防线的同时,保持文化变革的合理空间。一方面,为了堵塞违法违规行为,必须加大执法力度,建立违法行为黑名单,大幅提高违法成本,形成强有力的震慑力。文化单位和博物馆、原创企业在产品投放市场前,需要对可能涉及的知识产权进行系统登记,建立坚实的维权基础,并通过技术手段为文创产品添加防伪标签,实现侵权监控和维权依据。另一方面,要打通后续使用的畅通通道。为了想要进行衍生开发的合作伙伴,建立标准许可和许可机制,明确使用范围和质量标准,实现文化传播与产业发展的双赢。近年来,文创消费的价值早已超越商品本身,成为连接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的重要载体。知识产权保护的持续深化,不仅将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从爆款向精品经典转型升级,也将在传统与现代的创意碰撞中赋予千年文明持久的生命力。(本文来源:每日经济报道作者:李思雨)
相关推荐